宋明易学的特点与宋明时期学术特点联系在一起,此时学术特点是注重从义理角度探讨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,不注重文字的训诂、考据,是新儒家的兴起发展时期。这一时期的易学也突出地表现为对《周易》经传中哲理进行探讨的特征,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。
由于《周易》经传,特别是《易传》一直被汉以来的儒家奉为经典,而《易传》又是儒家思想体系最具哲学色彩的著作,所以,宋明易学的哲理化特点,又使宋明哲学形成了以易学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特征。宋明哲学中五大流派——理学派、数学派、气学派、心学派和功利学派,无不同易学有密切关系。据《宋史?艺文志》载,仅北宋解易著作就有60多家,其中著名的有李觏、胡瑗、周敦颐、邵雍、王安石、张载、程颢和程颐等。至于欧阳修、苏轼、司马光等文学家、史学家,亦有解易之著作。
北宋初期的易学大体有四大流派。一是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。此派学脉是:陈抟传给种放→刘牧、李之才→周敦颐。到刘、李之后,又有所分化。刘氏推崇河图洛书,李氏重视卦变说,最后,周敦颐重视讲象,提出太极图说,论述宇宙形成过程,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根据。二是邵雍的数学派,提出先天学。三是由胡瑗倡导的义理派,后传至程颐。程颐著《伊川易传》,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。四是张载的气学派,他吸收了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,著《横渠易说》和《正蒙》。
南宋时期,邵、程、张三家易学都很流行而以程氏易学为主流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,以程氏易学为主干,会通各家之长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。与朱熹同时的杨万里著《诚斋易传》,一方面阐发程氏易学,另一方面又吸收张载易学思想、阐发太极元气说,企图将阴阳二气说同程氏的天理说揉合起来。此时,心学易学有所发展。陆九渊大弟子杨简,继承程颢和陆九渊的易学思想,以人心解易,提出“天人本一”,“三才一体”的新命题,论证卦爻象和天地万物的变化皆出于个人的意识。他认为易之道即人之心,主张人心即道,宇宙变化即人心变化过程。他著有《杨氏易传》和《己易》二书,是宋明时期心学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,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重大影 响。另外,功利学派的易学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,如薛季宣、叶适等人提出了“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说”,“道不离器说”,否定孔子作《说卦》等说,对传统易学有所突破。而图书学派易学,经朱震和蔡元定等人的阐发,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。
元明两代,《周易》朝普及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,先后出现了一批注疏《周易本义》的著作。元代胡一桂著《周易本义附录纂疏》、《易学启蒙翼传》二书,其子胡炳文著《周易本义通释》,胡一桂的学生董真卿著《周易会通》,这些著作都对朱熹易学进行了阐发。明成祖时,胡广奉敕编《周易大全》,便以胡一桂所著为蓝本。《周易大全》的颁布流行,表明程朱派易学占居了明代易学的统治地址。
但是,由于元明两代易学以程朱易学为标准,义理派反而相对薄弱,没有出现新观点、新著作,倒是河洛之学和邵雍的先天易学有所发展。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、邵雍易学学脉,推衍出许多图式。他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《周易》原理,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。而俞琰、张理和萧汉中等人,亦以图式解易,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。到明代,象学一派成了象数之学的主流,以来知德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与程朱易学展开了长期的争论。明末清初,方以智父子将象数易学发展到高峰。
明代义理易学派的发展要归功于易学家蔡清。他著有《周易蒙引》,将张载易说的“气论”引入程朱“义理说”之中,批评了朱熹离气言理说,主张理象合一,成为明代易学“气本论”的倡导者。明代心学流行,易学中“心学”也有发展,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《周易》卦爻象和卦爻辞,其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。
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子,站在气学派立场,对宋明易学作了一次总结。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,修正程朱义理易学,批判心学易学,并对河洛先天之学和邵雍的象数之学也作了批判,先后著《周易外传》、《周易内传》等著作,完成了易学哲学“气本论”的任务,宣告了宋明易学的终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