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晋隋唐时期,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。大体说来,由两汉的重象数转向了晋唐的重义理,玄学派的易学成为晋唐易学的主流。
魏晋时期,老庄学说十分流行,并逐渐以贵族的面貌与儒家截然分离。其时佛教的东渐,又加速了老庄学说的流行。因此,魏晋玄学易学实质是道家易学和费氏易学结合的产物。
王弼是玄学易学的创始人。他的《周易注》,师承古文经学的解易学风,文字简明,义理通畅,使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他甚至以老庄的观点来解释《易经》的爻辞,将“自然无为”、“归根曰静”等思想解释《彖传》文字,以“忘象以求意”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,寻求《周易》经和传中的抽象原则。他主张阐明《周易》所包含的义理,摒弃汉儒灾异说和谶伟说,恢复先前《易》的本旨,从而开创了后世以义理解《易》的先河。
韩康伯进一步将王弼所未注的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等传亦加注解,依据筮法中的取义说,从义理的角度提出新的命题——“八卦备天下之理”。把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,看作是天下之理的高度概括,通过《周易》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。这种将无形之理视为《周易》之根本的观点,实际上是借易学中的范畴、命题宣扬老庄。易学的玄学化,使《周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并列成为“三玄”。
晋代玄学易学除此两大家外,还有阮籍、荀粲、梁武帝萧衍等人,可惜他们的著作已失传。在玄学易学以外,也有反玄学易学派。荀岂页、荀融、欧阳建、干宝等人分别对玄学易学进行了批评、责难,促使玄学易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主张。到南北朝时期,北方易学与南方玄学逐渐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。
隋唐时期,随着政治上的统一,经济上的繁荣,文化也进入了融合时期。唐代孔颖达的《周易正义》,李鼎祚的《周易集解》,便是两部融会魏晋南北朝各派易学观点的易学典范作品。《周易正义》一方面推崇玄学易学,一方面吸收各家观点,对之进行修正,提出了“易含万象”,“不可一例求之,不可一类取之”的原则。并将玄学易学贵无贱有论发展为崇有论,以阴阳二气解释乾坤二元,以元气说解释太极,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。并以“自然无为”来解释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提出“无阴无阳乃谓之道”的新命题。认为阴阳二气自然本有,其开通万物的品德是自然而不造作,故把道看作是“自然无为”的称号。《周易集解》没有提出什么新命题、新观点,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学派的注解,对义理派的观点也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,是一本很好的资料汇编。这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,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。
另外,唐代的佛、道二教中一些人物也援引《周易》卦象解说其教义。道教解易系统内便出现了《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》(见《道藏?洞玄部》)等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