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。由于统治者重视,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。《易经》被定为五经之首,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研究《周易》的学派众多,不仅有儒家的,也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。易学出现明晰的师承脉络。
从师承关系来看,汉代易学开山祖一般认为是田何。他先传给周王孙、丁宽、服生等,后又传给杨何。丁宽传给田王孙,田王孙又传给施仇、孟喜、梁丘贺。三家均立学官,故史载“《易》施、孟、梁丘之学,”即指这一体系。后孟喜传给焦延寿,焦氏又影响了京房,于是“《易》有京氏之学”。此外,汉易还有费高(费直和高相)易学系统。费直传给王横,高相传给子康和毋将永。由于费高二家未立博士,故有费高二家为民间易学之说。孟、梁、京房易学属今文易学系统,费高易学属古文易学系统。除此二派易学外,还有一些大学者如淮南王刘安、严君平、扬雄、刘向和刘歆等人,也对《周易》颇有研究,是汉代易学的另一支生力军。
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大致有三种,以孟喜、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,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《周易》经传文,以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、十二月、二十四节气,解释《周易》的原理,利用《周易》大讲阴阳灾变。二是民间费高易学,反对阴阳灾变说,着重阐述《周易》中的义理。三是道家黄老的易学,着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。三派之中孟京易学影响最大,史称象数之学。
西汉末年,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,谶纬开始流行,易学也出现了《易纬》之类的著作,这是代表汉初官方的孟京易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变种。其中代表著作有《乾凿度》、《稽览图》、《是类谋》等。这类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、神学化,提出了“易一名而含三义”说即“简易、变易、不易”三义,以及太极元气说,太一取阴阳之数以行九宫说,八卦之名源于古代文字说等,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西汉末,扬雄的《太玄》是对易学研究的总结性巨著。他视“玄”为宇宙万物的根源,揉合儒、道、阴阳三家学说,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,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,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。《太玄》仿《周易》结构,另创八十一个符号,叫八十一首。每首与《周易》的一卦相似,分别由-、--、---三种基本符号按四重构成,自上而下,称为方、州、部、家。每首又分九赞,类似易卦之爻,共七百二十九赞。并将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分配于一年四季之中,用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,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。他将阴阳五行、四方四时、日月星辰、风雨物候、山川草木、人体结构、心理性情等自然的、人类的变化活动都纳入其中,重构天人贯通的自然社会哲学系统。这是对西汉以来易学的一次总结,也是对《周易》结构与内容上的全面解释。
东汉易学又有了新变化。首先是作为官方学派的孟京易学势力衰微,而作为民间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;其次,费氏易学与孟京易学出现了合流趋势,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《周易》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。孟氏易学流脉是范升→杨政;费氏易学的流脉是陈元、郑众→马融→郑玄。而郑玄融合了孟费二氏易学,形成了郑玄、荀爽和虞翻以象数解易的三大家。到曹魏时期的王肃,其解易已十分注重义理而略于象数,文字简明,成为晋代王弼易学的先河。与王肃同时的虞翻,发展了卦气说,引进了一些新体例,并以变卦说解释《周易》经传,将汉易象数之学推到新的境界。
东汉末年,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,黄老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了。东汉末年魏伯阳著《周易参同契》,开始以《周易》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,提出了月体纳甲说,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,以月亮的盈亏来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,成为道教易学的先驱。